1.法國:中央、大學區、省、鄉鎮
2.芬蘭:中央、地方
3.日本:中央(文部科學省)、地方(都道府縣、士町村)
4.德國:中央(聯邦教育與研究部)、地方(教育文化部)
5.臺灣:中央(教育部)、地方(縣市教育局)
6.英國:中央(教育與技術部)、地方(地方教育當局)
7.中國:中央(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地方(省級政府)
8.美國:聯邦、洲、地方學區
1.法國:中央、大學區、省、鄉鎮
2.芬蘭:中央、地方
3.日本:中央(文部科學省)、地方(都道府縣、士町村)
4.德國:中央(聯邦教育與研究部)、地方(教育文化部)
5.臺灣:中央(教育部)、地方(縣市教育局)
6.英國:中央(教育與技術部)、地方(地方教育當局)
7.中國:中央(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地方(省級政府)
8.美國:聯邦、洲、地方學區
源起: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所委託的計畫,針對15歲學生(即國三生與高中一年級生,係鎖定學生的年齡層,而不在乎所屬的年級或學制。)的數學、科學、及閱讀進行持續、定期的國際性比較研究。
PISA係由OECD會員國共同監督管理,也有許多非會員國(稱為夥伴國家)加入合作進行。PISA每三年舉行一次,第一次評量是在2000年,共有43國參與;第二次調查是在2003年,參與國家數為41國;台灣於2006年第三次舉行時開始參與此項計畫,此次共有57國參加;至2009年第四次舉行時,參與國家已包括台灣等66個國家、地區了。每次評量,各國通常會有4500名至10000名學生接受施測。
內容:每次評量會從數學、科學及閱讀三個領域中選定一個主要領域,賦予較多的重要性,另外二個次領域較未深入評量。PISA是一項以年齡為導向的調查研究,採取素養(literacy)的觀點設計測驗,測驗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領域: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及科學素養。重點在於評估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十五歲學生,是否能將在校習得的知識與技能應用於進入社會後所面臨的各種情境及挑戰。
PISA所評估的是,學生對於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各種文書資料,運用其閱讀能力所能達到的理解和詮釋的程度;運用數學知識和技能去解決數學相關的難題及挑戰所能達到的程度;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去了解、解釋和解決各種科學情境及挑戰所能達到的程度。
1.閱讀領域的評量要求學生在閱讀不同種類的文章後,完成一系列不同類型的題目。題目的設計要求學生對文章有深入的了解和詮釋。評量所採用的文章除包括一般文章外,還包括清單、圖表、表格及操作說明書等。
2.數學領域的評量包括普通的計算以及數學思考與分析能力。此外,亦會測量學生能否應用機率、空間及圖形、量化推理等數學概念,同時也會涵蓋其他比較深入的範疇,如代數及幾何等。
(不是生活相關!!)
3.科學領域的評量要求學生應用科學概念了解及判斷自然界的現象,還測量學生對科學問題的辨別能力,是否懂得運用證據作科學化的推論,並將結論與人溝通。評量所測量的科學概念與學生身處的世界有密切關係,這些概念包括科學日常生活、健康、環境和科技各方面的應用。
本篇原出處:PISA國家研究中心(http://pisa.nutn.edu.tw/)及教育部電子報
英人斯賓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斯賓塞發表的論文〔什麼知識最有價值?〕刊登於一八五七年的〔西敏寺〕(Westminster)雜誌,該文受英國功利主義之影響,並且接受達爾文進化論的主張,而將有助於社會生存的學科活動,做一等級的排列:
(1)直接從事自存的活動;
(2)獲取生活上所必需而間接從事自存的活動;
(3)與養育後代有關的活動;
(4)維持正當的社會及政治關係的活動;
(5)與休閒生活有關的活動。
此為皮亞傑之後的發展理論,強調發展是一種連續的過程,在這時候的重點主要有三項,自我語言中心或是稱為私自對話,還有最近發展區(近側發展區)最後是鷹架理論,此三者構築了發展理論的全部。
自我中心語言(私自對話)
說明了孩童在小的時候,常會對於外在知識所構築成的語言,將之轉變為自己可以理解的字彙,然後在平常的時候,就會透過自言自語的方式,進行一種類似知識灌輸的過程,這對於幼童來說是很重要的學習方式。,也能讓他更有效率地做學習。
最近發展區(近側發展區)
此舉說明了教育其實重點著重在學生可能會,但是不完全懂的地方,也就是說他們需要學習的部分,是他們沒辦法獨力完成,但是如果有些許幫助,或是有人在旁指導,就可以完成的部分,就是他們最有效率的學習區域,而稱之為最近發展區。
鷹架理論
如其名詞所翻的鷹架二字一般,它的使用模式在於當幼童一開始學習的時候,我們給予其大量的協助,促其可以快速成長,然後在架構逐漸完整之後,漸漸地將協助拿掉,使其自己成長茁壯,如同蓋房子一般,因此老師的教學(包含知識的灌輸,還有身教、境教等等),家庭的支柱,這些都是鷹架的一部分,但最後在成品完成後,都需要漸漸拆除,才能讓他擁有自我的判斷,及自身的價值肯定
參考資料:阿摩
德性倫理學(英語:virtue ethics)也稱為德行倫理學或美德倫理學,是規範倫理學的其中一個理論。德性倫理學聚焦在道德主體,即行為的推動者,道德主體的性格為倫理行為的推動力。與目的論、義務論最大的不同之處,德性倫理學是不會依照單一標準去判斷該行為是否合乎道德,而是從整體判斷。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斯多亞學派、中國的孔子都被視為德性倫理學代表。美國哲學家阿拉斯代爾·麥金泰爾則是20世紀後半期美德倫理學復興的重要人物,代表作為追尋美德。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精緻型符碼就等於解釋得比較清楚。
伯恩斯坦提出 言說符碼(speech code)
將語言符碼分成兩種:
*通俗(限制)型符碼:起源在地方化、依賴性的社會情境,說話者有相同的基本預設,每次的談話都是強化既有的社會秩序。工人家庭子弟常使用。
*精緻(統整)型符碼:來自一個重視個人差異性、獨特性的社會情境,社會結構以尊重差異、彼此互補為主。語言形式有較多抽象、分析的陳述,是中上階級的語言模式
※另外柏恩斯坦(B. Bernstein)認為 使用精緻型符碼,可以發展出較高的認知結構。
「代間流動」
是指兩代之間社會地位或階級層次的改變。代間流動的現象是社會學者關切的焦點,也是研究的主題。如果年輕一代的職業成就或社會地位高於年長的一代,稱為向上的代間流動;反之,如果年輕一代的職業成就或社會地位低於年長的一代,稱為向下的代間流動。如果兩代之間的社會地位或階級並無高低上下的變動,則稱為世代間階級地位的「傳承」,或世代間階級地位的「再製」。
「代內流動」
稱職業流動或同代流動,是指個人職業的改變。
一、依流動方向分成垂直流動及水平流動:
(一)垂直流動:又分為向上流動及向下流動
1.向上流動:階級由下往上流動,例如:清潔工中了樂透變成億萬富翁
2.向下流動:階級由上往下流動,例如:億萬富翁破產變成清潔工
墨里諾 (J. L. Moreno) 在1930年曾以小團體分子之間相互吸引的關係,做出了「社會關係量圖」。經由此進而了解個體在團體中的社會地位,觀察個體對選擇喜歡夥伴與否的感覺,加以整理,並繪製成圖表即構成非正式組織的「社交測量圖」。所繪出的圖形中,最外圈圍被別人選的次數越少,及不受歡迎,反之,越內圈表示被選的次數越多,越受歡迎。
依據「社會接納程度」分為:
A、明星:極端受每個人歡迎。
B、被接受者:很受歡迎,但不似明星那麼穩固,其中又分為「受歡迎者」「一般被接受者」。
C、攀附者:不斷尋求接受者,尋求接納者。易失去原團體的接受,又不易得到新團體的認同,屬於相當矛盾的地位。
D、邊緣者:一做錯事,易失去原有的地位。
E、忽視者:不受人喜歡,亦不被人討厭。
F、孤立者:在圖表中屬於最外圈。
a、自願孤立者:自認不受團體喜愛,而不喜歡參與團體活動
b、被迫孤立者:被團體討厭,可能本身具有攻擊性
c、早期孤立者:以後可能維持此特徵或負面人格
(節錄至阿摩)